王毅明天签字,在联合国见证下,把美国踢出局,宣告一个时代结束
5月30日,香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。近60个国家代表和联合国在内的20多个国际权威组织齐聚一堂,见证国际调解院的正式成立。
这一次,没有美国的身影,中国成为东道主,由外交部长王毅亲自出席签约仪式。
这种“不带美国玩”的局面,很难不让人感到一个国际新格局正在悄然展开。
国际调解院的设想早在2022年就由中国和近20个国家启动,那时只是个愿景,两年后,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,而且吸引了更多国家主动加入。
如今,参与的这60个成员国,多数来自亚洲、非洲和拉丁美洲,体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的共鸣。
说白了,这些国家之所以赶着来入伙,是因为过去几十年里,国际裁决事务基本被西方大国把控。
无论是国际法院还是仲裁机构,规则和话语权几乎都写着西方的名字,许多问题涉及自身利益时,第三世界国家连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,想申诉也找不到窗口。
但国际调解院带来了不一样的新路子。这不是一个单纯定罪或者宣判胜负的组织,而是专注于“把架拉开,让大家坐下来聊聊”,化解纠纷而不是一味定责。
其实,大多数冲突都能在桌上谈明白。如果一味靠审判,结果可能反倒加深矛盾。
比起只会下判决书的传统模式,这种中间协调者的角色对很多国家来说更实用,尤其是那些经常被忽视的小国。
质疑“调解有啥用”的声音并不少,可事例摆在那里。
伊朗和沙特几十年积怨,也能在中方撮合下握手言和;缅甸北部多方武装混战,经过中国居中协商,各派停火,这样的成绩没几个国家做得到。
正因为中国近年来展现出的调解能力,才有这么多国家安心把国际调解院交给香港来运行。
西方有些舆论不太服气,说中国搞“另起炉灶”,质疑挑战现有秩序。
但理性看,国际调解院并不否定现有国际框架,本质上是在弥补原本单一解决机制的短板,让更多国家发声,有更多选择权。
联合国出面支持,也说明这一创举确实获得了国际认可。
对西方来说,或许这意味着对自身影响力的考验,但对于世界上被边缘化太久的国家,这是一次重新分配话语权的重要契机。
时代在变,游戏规则也得随之调整。过去那个“西方说了算”的国际秩序或许正在被改写。
这一次,中国带领更多国家上场,或许真的落下了老牌霸主独行其是的帷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