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通回应幼童街上被快递车碾压
2025年7月2日晚,云南大理市大展屯综合市场附近,一名3岁幼童在路口光影中躺卧玩耍时,被中通快运派件货车右后轮碾压身亡。中通快运回应称“司机以为压到石头”,并强调“已配合调查、依法处理”,但这一事件暴露的快递行业安全漏洞、儿童监护缺失及社会共治困境,远非“个案悲剧”所能概括。
立论点:幼童之死是系统性安全失守的必然结果,需从行业规范、家庭监护、社会共治三重维度追问责任。
分论点一:快递行业“效率至上”逻辑下,安全培训沦为形式主义。
涉事司机甘某自称“7月1日刚接手站点,2日就出事”,其所在网点2020年开设,却未建立有效安全管理体系。中通江苏管理中心2024年曾开展安全驾驶培训,但覆盖范围仅限江苏,未形成全国性标准。更关键的是,行业普遍存在“重考核、轻安全”的痼疾:快递员为完成“当日达”指标,常超速、逆行或疲劳驾驶。上海2024年快递外卖行业警示约谈会明确要求企业“合理设定配送规则”,但中通等企业仍未优化算法,导致司机为赶时间忽视安全检查。此次事故中,甘某虽按喇叭、打转向灯,却未下车确认路况,正是行业安全文化缺失的缩影。
反论点:司机“视线盲区”能否成为免责理由?技术手段可破解但企业未作为。
甘某称幼童位于“右前方盲区”,但货车盲区问题早有解决方案:2024年西宁快递行业公约要求车辆安装“盲区监控+AI预警系统”,可实时识别路面障碍物并报警。然而,中通快运网点仍使用未升级的旧车型,暴露企业安全投入不足。数据显示,安装盲区监控的货车事故率下降62%,但中通等头部企业仅在部分高端线路试点,基层网点仍依赖司机“肉眼观察”。这种“技术可及却未普及”的现状,使企业难逃“放任风险”之责。
驳论:家长监护缺失是悲剧诱因,但社会不应将责任完全转嫁个体。
监控显示,幼童独自在路口玩耍近10分钟,家长始终未出现。根据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父母有“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伤害”的监护义务,此次事件中家长显然失职。但需警惕将悲剧简单归因于“家长疏忽”的倾向——大理市大展屯综合市场周边缺乏儿童活动场所,夜间照明不足,客观上增加了儿童独自活动的风险。社会应反思:在快递车辆密集的社区,是否需设置“儿童安全区”?是否应通过社区志愿者巡逻、智能摄像头预警等方式弥补监护空白?将责任完全推给家长,既不公平,也无助于系统性解决问题。
深层洞察:幼童之死折射出“效率社会”对生命价值的异化。
当快递行业将“时效”视为核心竞争力,当家长因工作繁忙将儿童置于“监管真空”,当社会对“盲区风险”习以为常,这场悲剧便成为现代性困境的隐喻。中通快运在回应中强调“依法处理”,却回避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漏洞;网友指责骑车女子“冷漠”,却忽视了夜间光影对视觉的干扰——这些反应共同暴露出社会对“系统性风险”的认知惰性。真正的进步,不在于谴责个体失误,而在于重构行业规则:要求快递企业将“安全时效”纳入考核,推动社区建立儿童监护支持网络,强制车辆安装盲区监控设备。唯有如此,才能避免“下一个幼童”成为效率逻辑的牺牲品。
幼童躺在马路上的身影,不应只成为监控画面中的一帧悲剧。当企业安全投入、家庭监护责任、社会共治机制形成合力,那条吞噬生命的盲区,终将被照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