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行股再创新高 是何原因有何魔力
2025年7月,A股银行板块再度成为市场焦点,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及浦发银行、平安银行等股份行、城商行股价集体创历史新高。这场看似“逆势而上”的行情,实则是宏观经济、政策导向与市场情绪共振的结果,其背后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在低利率时代对“确定性资产”的深度重构。
立论点:银行股创新高是“资金避险需求+政策红利释放+基本面边际改善”三重逻辑的叠加,其本质是资本市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“类固收+”的优质资产,同时反映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价值重估。
分论点一:低利率环境下的“资产荒”催生避险需求
当前,中国正经历长期利率下行周期。2025年6月,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.7%,1年期存款利率下破1%,而银行股平均股息率仍维持在4%以上。以工商银行为例,其2024年现金分红总额达1097.73亿元,股息率超5%,远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。这种“股息率倒挂”现象,使银行股成为保险资金、养老金等长期资本的“避风港”。据统计,2025年上半年,保险资金举牌银行股达10次,涉及资金超700亿元,平安人寿时隔5年再度举牌工商银行H股,正是这一逻辑的典型注脚。
反论点:净息差收窄是否削弱银行盈利能力?
质疑者指出,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.43%,同比下降0.11个百分点,创历史新低。然而,数据揭示另一面:银行通过“以量补价”策略对冲息差压力。2025年一季度,42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.4万亿元,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8%,非息收入占比提升至25%。更关键的是,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——2025年3月末,平安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降至1.32%,较2024年末优化7个基点;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.45%,为近五年最低。这种“息差收窄但风险出清”的组合,使银行盈利能力更具韧性。
驳论:政策红利如何破解“低估值陷阱”?
银行股长期被诟病“估值折价”,2025年银行板块PB中位数仍不足0.7。但政策层面正在打破这一僵局:2025年1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》,明确将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与长周期考核挂钩,引导资金增配高股息资产;5月,证监会发布《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要求主动型基金缩小与业绩基准的偏离度,而沪深300指数中银行板块权重达13.67%,远高于主动基金3.72%的实际配置比例。这些政策直接推动资金“被动”流入银行股。2025年二季度,银行板块获北向资金净流入超200亿元,ETF基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,成为行情的重要推手。
深层洞察:银行股行情的“中国式逻辑”
这场行情的特殊性在于,它既非单纯的经济复苏预期驱动,也非纯粹的估值修复,而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深化的产物。一方面,房地产风险逐步出清(2025年一季度,银行业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降至2.1%,较2023年峰值下降1.2个百分点),使银行资产端压力减轻;另一方面,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——2025年上半年,六大行净利润占全行业比重超60%,而中小银行股权拍卖遇冷(2025年1月,阿里拍卖平台60余笔中小银行股权“1元起拍”无人问津),凸显“强者恒强”的格局。这种结构性变化,使银行股从“周期股”向“类债券”转型,成为长期资金配置的核心标的。
从2015年牛市顶点算起,十年间上证指数仍徘徊在3400点,而银行股却悄然创出历史新高。这背后,是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“稳增长”底色的再确认——当全球进入高波动时代,能够持续创造稳定现金流、提供确定性回报的资产,终将获得价值重估。正如约翰·博格尔所言:“长期收益几乎全部由企业创造的内在价值决定。”银行股的“魔力”,或许正在于它用十年时间证明:在喧嚣的市场中,确定性本身,就是最稀缺的资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