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夏天商场靠孩子续命
这个夏天商场靠孩子续命
当2025年盛夏的烈日炙烤城市,北京颐堤港顶层玻璃穹顶下,孩子们追着光斑奔跑的身影与家长刷手机的静谧形成奇妙共生;上海新世界城非遗纸鸢课堂上,亲子协作的欢笑声与茶饮店试吃队伍的闲聊交织成生活交响曲。这些场景背后,是商场在空置率攀升至近四年新高的困境中,意外发现的“流量密码”——亲子经济。但这场看似热闹的“续命”狂欢,实则是线下商业在时代浪潮下的被动突围,更暴露出中国城市消费生态的结构性矛盾。
立论点:亲子经济是商场的“急救药”而非“长生丹”,其本质是线下商业在数字化冲击与家庭需求变迁中的权宜之计,唯有重构“人货场”的底层逻辑,才能实现从“流量依赖”到“价值共生”的转型。
分论点一:亲子经济是线下商业的“生存策略”,但难以掩盖整体衰退的深层危机
2024年全国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突破10%警戒线,上海七浦路档口空铺率高达90%,北京CBD招商人士直言“场景都快讲不下去了”。在此背景下,亲子业态成为商场的“救命稻草”:石家庄东胜广场儿童乐园爆满带动周边业态客流回升,美团数据显示亲子活动搜索量同比激增129%,儿童乐园增长率达389%。但这种繁荣本质是“代际转移”——年轻人因线上消费习惯和短视频娱乐的冲击远离商场,家庭消费被迫填补空缺。数据显示,家庭在商场平均停留超4小时,是情侣、白领的4倍,但80%家庭中儿童支出占比仅30%-50%,远不足以支撑整体租金成本。更严峻的是,2025年0-14岁儿童数量预计达2.72亿的峰值后将逐步回落,亲子经济的“人口红利”终将消退。
分论点二:亲子业态的“模板化”陷阱,正在透支商场的长期竞争力
部分商场将亲子化简化为“淘气堡+卡通贴纸”的套模板操作,导致同质化严重。三四线城市商场因运营能力不足,更易陷入“设备陈旧-事故频发-信任崩塌”的恶性循环。即便如北京新奥购物中心“钓虾赶海”等创新项目,也面临“体验感与安全性难平衡”的挑战。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家庭消费本身呈现明显分层:49元的考古乐园满足性价比需求,444元的乐高中心瞄准“玩中学”群体,但大多数商场缺乏品牌整合能力,只能通过堆砌业态制造热闹假象,实际留存率不足30%。这种“为亲子而亲子”的短视思维,终将因无法满足消费者对“真实体验”的期待而被淘汰。
驳论:反对“亲子经济是商场未来”的乐观论调,需警惕“路径依赖”风险
部分观点认为,亲子经济能重构商场作为“第三空间”的价值,但这一逻辑存在两大漏洞。其一,亲子消费的“低频高耗”特性与商场日常运营矛盾:家长选择商场的核心诉求是“低成本陪伴”,但高端商场的动物市集、非遗课堂等项目虽提升体验,却推高运营成本,最终转嫁为消费者负担。其二,数字化工具正在解构亲子场景的独特性:VR动物园、在线教育等替代方案,正在削弱商场作为“线下体验唯一性”的优势。当年轻父母发现“线上遛娃”更高效时,商场的亲子流量可能迅速流失。
反论点:商场的终极出路在于重构“生活节奏”,而非绑定单一客群
成功的转型案例揭示,商场需从“流量容器”升级为“生活策展人”。武汉江宸天街通过“儿童游乐+教育+零售”的雨林式空间设计,将停留时间延长至6小时;龙湖白沙天街规划“24小时邻里中心”,覆盖从早教到养老的全生命周期需求。这些实践的核心,是构建“父母看剧、情侣约会、社恐独处”的多维场景,让商场成为城市生活的“默认选项”。当消费者选择商场的理由从“带孩子没地方去”变为“这里能满足所有生活需求”,线下商业才能真正摆脱对单一客群的依赖,实现可持续复苏。
亲子经济的爆发,是商场在数字化浪潮中的“应激反应”,更是中国城市消费生态转型的缩影。当短视频占据人们的时间、直播电商重塑消费习惯,商场的复兴不能止步于“讨好孩子”,而需以更深刻的洞察回应时代命题:如何通过空间重构、服务升级和价值创造,让线下场景重新成为人们“愿意走进来、愿意留下来”的生活必选项。毕竟,能拯救商场的从来不是某个爆款项目,而是对“人为什么需要线下空间”这一本质问题的持续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