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狗皮膏药”式旅拍该根治了
重庆洪崖洞景区红衣女子拉拽游客拍照、山东威海火炬八街职业摄影师“三步一拦”、辽宁大连星海湾大桥“五步一拽”……当“狗皮膏药”式旅拍从个案演变为全国网红打卡点的共性顽疾,暴露的不仅是旅游市场的监管失序,更折射出文旅产业升级中公共资源分配、商业伦理重构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层矛盾。
分论点一:无序商拍正在吞噬公共空间的核心价值
在重庆洪崖洞,职业拍照者数量已超游客,长期占据最佳机位,游客被迫在夹缝中寻找拍摄角度;在杭州西湖断桥,商拍团队为追求“仙气”效果,用鼓风机吹起花瓣堵塞步道;更有甚者,在青岛小麦岛悬崖边怂恿游客冒险拍摄,导致3人坠海受伤。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将公共空间异化为私人盈利场域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5A级景区商拍纠纷同比增长217%,其中76%涉及机位垄断,63%引发肢体冲突。当“拍照自由”让位于“商业利益”,旅游的核心价值——自由探索与情感共鸣——正被物化为流量变现的筹码。
分论点二:产业链野蛮生长暴露监管体系滞后性
旅拍经济已形成涵盖化妆、服饰、修图、短视频制作的完整产业链,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,但监管始终滞后于市场扩张。在泰国清迈,中国旅拍团队因持旅游签证非法从业被起诉;在云南大理,黄牛通过“网上接单-当地影楼代拍”模式赚取差价,导致新人支付8000元后仍需在拍摄地补交1500元费用。更严峻的是,90%的旅拍机构未与游客签订正式合同,隐私泄露、成片质量纠纷等维权案例年均增长143%。当“0元试拍”“低价促销”成为揽客话术,当摄影师资质审核沦为形式,整个行业正陷入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。
反论点:全盘否定商拍可能扼杀文旅创新活力
需警惕将商拍污名化的倾向。湖北恩施女儿城通过成立旅拍行业分会,制定统一行规,2024年旅拍产值达1.12亿元,带动非遗服饰定制、民族首饰制作等产业兴起;浙江西溪湿地设置免费与收费商拍区域,实施预约制管理,既保障游客体验又满足商业需求。这些案例证明,商拍完全能成为文旅融合的催化剂。关键在于建立“疏堵结合”的治理框架:对历史街区、自然保护区等核心游览区实行商拍禁入,在非核心区规划专属时段与区域;推行摄影师备案制,要求持证上岗并购买责任保险;将商拍资源使用费纳入景区维护基金,形成“商业反哺公共”的良性循环。
驳论:技术治理与制度创新可破解监管困局
针对“从业者流动性强、执法依据不足”等难题,多地已探索创新方案:杭州西湖景区运用AI监控识别商拍设备,自动触发语音警示;重庆洪崖洞试点“电子围栏”技术,在禁拍区设置信号干扰装置;大连星海湾大桥建立摄影师信用档案,对强拉客、辱骂游客者实施“行业禁入”。在制度层面,需加快《旅游摄影服务规范》国家标准制定,明确商拍定义、服务流程与纠纷处理机制;推广“一码通”投诉平台,实现30分钟响应、24小时办结的维权闭环。当技术手段与法律制度形成合力,监管盲区将逐步消弭。
旅拍乱象的本质,是文旅产业高速增长期公共资源分配机制与商业伦理的重构难题。从恩施女儿城的行业自治到西溪湿地的分区管理,从AI监控的技术赋能到信用档案的制度约束,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建立“政府主导、行业自律、技术支撑、公众参与”的协同治理体系。唯有让快门定格的是游客的笑靥而非争执的丑态,让公共空间承载的是文化记忆而非商业算计,旅拍才能真正成为记录美好、传播文明的窗口,而非吞噬旅游体验的“狗皮膏药”。